西南空管局召开气象数据库系统运行维护交流会
3.从人的身与心(形与神)之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哲学是身心(形神)平衡之学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是整体的存在,是精神与肉体、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统一,如果把精神和肉体分离和对立起来,要么追求精神的幸福,要么追求肉体的快乐,就不是完整的生命或人生。
) 《大过·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系辞传》还说过:《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诗》的编辑宗旨就是诗本身,因而它就叫诗,读者心中无不明确它是诗集。但是我们别无选择,因为《周易》韵部的归纳还是一项必须从头做起的工作,过去没有发现古歌,对《易经》用韵的研究是很不可靠的。这大概是由于古歌本身有长有短,很难在每卦六爻中均匀分派。然第一、二章本皆十句,今遽增之,则长短不齐,非诗之例。试举数例,以见一斑: 《讼》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屯上六) 复自道,何其咎?(小畜初九)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可以说是易学研究别开生面的新探索。[5]乃至于慈济成立三十几年来,法师开示时,也每以《四书》文句,教导做人做事的方法。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孔子早已言明。后来儒者提倡经明行修,亦是此意。故孔门有诗教,亦有礼教、乐教。证严法师对此亦融会贯通,并能以现代语言加以精彩阐发与申说,她的格言如有礼的人,人见人欢喜。
这些议论无不表明,中庸之道,重在实践,知之是行之的前提,行之是知之的目的,知只有落实在行上,道才真正能够被体悟和把握。慈济之志业对于儒学现代转换之路具有如下启示:首先,应从经典教育入手,培养民族文化正信。
1966年以来的45年间,慈济世界在证严法师慈悲呵护之下,秉持佛法生活化,菩萨人间化之理念,在内修诚正信实,外行慈悲喜舍精神指导下,不断精进,坚实成长,渐次开展慈善、医疗、教育、人文以及国际赈灾、骨髓捐赠、环保、小区志工之四大志业、八大法印,目前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慈济分部,会员和志工人数近千万,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民间慈善团体。孔子的最大理想是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祥和世界。又《大学》云: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她说:且非全然专注在宗教或佛经的钻研,同时亦很有心地去研读《四书》,动机是‘希望从《四书》之人间教育观点,进而探讨佛法出世间的道理。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知我者其天乎?不知天命,不可以为君子。这些言论,无不表明在与言的对待关系中,行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儒家最重修身,以修身为固本。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
证严法师和慈济世界是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一个光辉典范,她的人文价值和人类价值今后还会不断彰显。[17] 参见《证严法师思想体系探究丛书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页310。
这次台湾之行带给我很多思考。勿养成挥霍,固本朴实顾元气。进入专题: 知行合一 儒家 证严法师 。《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证严法师常说:愿人心能净化,愿社会能祥和,愿天下能无灾。这些言近旨远的诚信格言,非深受儒家思想沾溉者岂能道哉?即便谈佛法,她也主张正信,反对迷信,这应该都是拜儒家诚信思想之所赐。
如程颐说: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先事后得之事,其实还是一个行字。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后来其带领几位弟子,在花莲普明寺旁的小木屋开始漫长而艰苦的修行生涯时,不外乎白天劳作,晚上教授弟子《四书》与佛典。
程子云: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学佛三心:真心、深心、大悲心。
[7] 这样融合儒佛的诠释方法论,堪称推陈出新,别开生面。诸如:未来两岸如何在中华文化认同方面更进一步?政治上的统一尚未达成之前,能否率先开展经济、教育、文化、民生诸方面的统合?两岸学术文化乃至宗教团体能否展开良性互动,以期取长补短,共同精进?特别是,为什么在台湾,能够出现慈济以及证严法师这样的慈善团体和精神导师,而大陆却付诸阙如?如果说慈济的志业算得上是佛学的一次现代转换,那么,为什么源远流长数千年的儒家文化、儒学精神,却未能真正走出学院和书斋,做到兼济天下,造福当世?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在对证严法师的著作《静思语》(三卷)深入研读,并对慈济事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之后,我发现,证严法师的思想体系中,佛学和儒学其实是水乳交融、互相补充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佛学为体,儒学为用,佛教的慈悲和智慧与儒学的伦理道德和淑世理想共同构成了证严法师思想的两翼。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可以说,仁与礼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公冶长》篇:宰予昼寝。
毅然伸出爱心的手拥抱仇敌。一种是迷信之人,被认为是愚夫愚妇。
故《述而》篇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8] 按:引文本自《静思语》典藏版,慈济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不再一一注明页码。
众所周知,知行合一是儒学最具普适性的精神之一,既是义理,亦是功夫,被明代大儒王阳明称为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传习录》中)。知其不可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进取精神,正是孔子思想和人格中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个人是非莫计较,大是大非应明辨。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
证严法师很好地继承了儒家心学之精髓,最为关注人的心灵教育。可以说,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等理念和价值,无不贯彻于证严法师的言谈举止和立身处世之中。
在《静思语》中,证严法师反复强调:法不在深,而在能行。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三十几年云者系原文如此,实则慈济至今已度过45个春秋。尝云: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最新留言